在11月23日下午,贵州省最后的9个贫困县经过认定后,退出贫困县序列,贵州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这也是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的标志。至此,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
而在这一成果的背后,有无数村干部、基层人员忙于东奔西走,有无数企业用自己的优势为贫困地区扶持当地产业,建立起脉络分明的商业网络,为当地贫困户的增收增产、脱贫致富夯实基础。
以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是“商业向善”的初衷之一。
2020年“向光奖”的年度商业向善评选在早前公布,平安普惠荣获2020年度商业向善TOP10的嘉奖。“向光奖”前身是“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奖”,旨在通过推动商业向善和资本向善,吸引主流商业体系关注社会问题。
(图:平安普惠荣获2020向光奖|年度商业向善TOP10 )
当商业企业致力于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以其核心的商业资源开发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样的“商业向善”模式就能在获取商业价值的同时,帮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而这也是平安普惠的初心所在,扩大小微人群的金融服务可得性、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帮扶弱势群体,一直是我们的坚持。
每一位奋斗者,都值得被尊重
田园风光、闲话家常,农村的生活可能很美好,但三农群体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对于基数庞大的三农群体,他们可能没有固定资产、没有担保、没有充分的信用证明,意味着他们更难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也难以得到满足,生产经营难以发展,奋斗显得越发艰辛。
凭借集团资源和自身的整合能力,基于多年在金融服务行业的经验与优势,平安普惠对农村市场优势资源进行充分聚合,降低三农人群的信贷成本,并通过多种创新形式,为三农人群提供更可负担的金融服务,并维持商业的可持续性。
借助这种创新性的、在链条上聚合多个机构的金融服务模式,平安普惠的“创新聚合商业向善”模式逐步成型,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聚合各方力量,让农村金融生生不息
三农人群的金融服务更多发生在线下,难以实现线上申请线上审批的业务流程。平安普惠借助多年的金融服务经验,将服务小微人群的模式“移植”到三农群体中,为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金融服务。
自2019年平安普惠三农贷款产品首次试点,平安普惠为了提高三农人群的金融服务可得性应用了开放聚合式借贷服务模式,将过去由单一机构独立完成的诸多信贷环节模块化,搭建以金融科技为基础的开放式平台。通过与地方农担公司以及基层组织在内的多方协作,充分发挥各自在业务属性、服务网络等方面的差异化优势,融入不同的服务环节,以协同方式消除业务短板。
通过这样的方式,平安普惠三农模式能够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风险成本和资金成本,为三农人群提供多元化、价格可承担、体验便捷的服务,建立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
产业帮扶,新农人注入农村新希望
在三农这个庞大的群体中,还有着相当数量的“扶贫新农人”。他们不仅是回乡创业者,也是农村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先锋。平安集团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成立“平安产业扶贫公益基金”,用于建设20个扶贫新农人产业发展基地,将覆盖甘肃、陕西、江西多个贫困县,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带动农户致富,预计直接受益人数不少于4,000人,间接受益人群不少于10,000人。
平安普惠利用自身在金融科技上的生态优势,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进一步推进贫困县区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和引导本土青年返乡创业,充分发挥“扶贫新农人”在新兴农业技术和新型农业发展等方面的“领头雁”作用,推动当地优势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动力。
(图:扶贫鹅苗发放仪式现场)
村干部设厂生产香菇挂面带领村民脱贫、退伍军人返乡创业种植1,100亩水果玉米、大学生回乡创办养殖场…无数“新农人”奔赴那片广袤乡野,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将一个又一个的地方特产和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在田间地头展开了红红火火的脱贫战斗。
学以致富,她们用双手创造新生活
另一方面,农村妇女往往也是受到忽视的群体。受限于家庭、学历等条件,农村妇女往往不能外出打工,无法分担家庭的生活成本。从2017年开始,平安普惠通过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为乡村女性创业带头人提供免息贷款和创业能力建设服务,帮助她们建立自己的事业。
(图:杨胜颖手捧辣椒)
在惠农金的支持下,黑龙江的高晶超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山药种植基地,她的家庭也告别了疾病和贫苦;杨胜颖成为了家中名副其实的顶梁柱,100亩现代化辣椒种植基地红红火火…截止至目前,惠农金累计向农村创业女性提供免息贷款1,660万,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用双手创造的传奇故事,是一个又一个被改写的鲜活人生。
新的载体,让美好传说重见天日
除了坚强不屈的人们,广袤的乡村里还埋藏着很多美好的传说。对他们而言,这些不过是小时候妈妈在床头的娓娓道来,爷爷在小板凳上的喃喃自语,但对外面的世界而言,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口口相传的古老传说,除了流传的小故事,还可以变成新的力量。
2020年,平安普惠支持平安集团开展了“妈妈的针线活”特色扶贫项目,旨在推动凉山州非遗文化传承,帮助和带动当地贫困妇女就地就业创业并增加收益,环境友好的同时达到精准扶贫目的。除了为凉山州100位贫困妇女提供缝纫机等生产资料,项目还邀请专业院校设计团队提供设计方案,通过旧衣回收、非遗设计、手工加工、市场销售等环节,帮助大凉山当地贫困妇女灵活就业,探索全链条闭环扶贫长效机制。
(图:“妈妈的针线活”启动仪式)
据预计,在第一期活动实施周期的两个月内,将产出成品6,000件,每位扶贫对象可以获得4,000~8,000元额外收入。凉山州的老妈妈们,手上做着自己自小憧憬的故事,脸上是满溢幸福的笑意。
通过扶持各地特色产业,让广袤乡村的传统文化能够借此走出去。除了“妈妈的针线活”的大凉山传统手工艺品,鄂温克族大姐乌仁也在平安普惠的帮助下,带着鄂温克民族传统的“太阳花”传说,走遍了神州大地。在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加持下,那些不为人知的美好传说,正在重见天日。
(图:“妈妈的针线活”启动仪式现场)
用聚合的力量,撬动大街小巷的商业未来
小微企业是商业体系的“毛细血管”,也是反映社会活力的晴雨表;因为经营条件差异大,分布分散而且需求复杂,常规的金融服务对于小微企业主来说并不适用。
平安普惠摒弃了过去“一肩挑”的金融服务形式,借助平安集团内部资源和外部参与,为小微企业主搭建了更好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承担机制。通过这样的科技助力和模式创新,帮助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小微群体获得借款服务。
“微营家”是平安普惠一直关注的小微企业主中的一员,这些企业主肩负着企业发展的重任,又为社会解决的大量民生就业问题。平安普惠通过优势科技和风险管控,不断提供和完善他们所需的金融服务,并通过一系列活动,邀请重量级嘉宾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
(图:平安普惠“生意经课堂”为微营家答疑解惑)
无论是那个想找回家乡味道的饺子馆大姐,还是那个想要帮助别人圆梦的影楼老板,甚至只是想“为家乡人民做点什么的”的药店大叔,他们的四处奔波,变得更有意义了。
看到每一个人,为他们带去希望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人,他们更需要其他方式的阳光。
截至2020年10月,平安普惠志愿者协会的7万志愿者成员围绕扶贫、扶弱、金融消费者保护等方向,在全国各地的城市社区和乡村开展了超过1,000项公益活动。
2015年平安普惠爱心支教团队第一次前往甘肃省会宁县牛河平安希望小学,五年的支教之旅从此开始。除了为山区的孩子带去新的学习用具、为他们修缮校舍,平安普惠还把外面的世界带到他们面前。2019年,平安普惠以“AI芯接力,惠见未来”为主题,为大山深处的娃儿们上了一堂“启蒙课”,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包括机器人、AI、物联网在内的多个新兴领域基础知识,他们的懵懂世界,从此有了更多可能。
(图:安徽-关爱自闭症儿童活动)
联合新浪在线上发起的“钱袋子守护计划”,也是平安普惠金融消费者保护活动“维C行动”中的环节,通过志愿者和员工走进社区,平安普惠全年一共开展超过230场金融知识普及活动,累计为超过500万人次的金融安全保驾护航。
(图:河南-维C行动“豫”建复工)
这些覆盖不同群体的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可以持续的获益,平安普惠将公益“输血”和“造血”相结合,走进广袤田野和大街小巷,为这片大地上的人们带去更多希望。
结合自身在金融服务行业超过15年的经验,平安普惠摸索出了一条又一条可以持续发展的道路。无论是专为三农人群打造的“平安普惠三农模式”,还是关于扶贫的全链条闭环,又或是帮助小微企业主更好发展的“微营家”,我们一直坚定地履行属于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
让社会变得更好是平安普惠一路走来的美好愿景,也是我们一直为之努力的事情。
为商业赋予善意的力量,聚合各方力量,让每一双眼睛都有光。